2025-01-15|已浏览:14次
今年的入学考试已经结束了。很多同学和同学都觉得自己的考试不理想。下面是升任政治学科的同学的考试答案。期待通过考试答案后给学生一点信心。
[选择题]
1。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d(人类...)
3,d(...有积极的作用)
4 .a(...相互依存)
5 .乙(趋势和道路)
6 .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7 .b(从概念到判断)
8,d(限制...)
9,b(人与自然...)
10,d(国内...)
11,d(政治上层建筑)...)
12 .a(独立)
13 .a(工人阶级)
14,D(基本内容)
15 .a(没收政策)
16 c(长期共存...)
17 .(邓小平理论)
18,c(解放...)
19,b(社会主义...)
20,c(有钱有权...)
21,c(生产力...)
22,b(经济...)
23。丝绸之路...)
24,d(人)...)
D(民族区域自治)
26,A(人...)
27,b(种植...)
b(爱国主义)...)
29,D(以人为本)
30,b(就业...)
31 .d(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
32。c(台湾省问题)
33,D(农民阶级)
34,B(党的领导)
35,c(管理能力建设...)
36,D(共和国勋章)
37°C(2019年9月C)
38b(第一次突破1万美元)
39。a(外部输入,内部防反弹)
40、C
[分析问题]
41 .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改革。
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民主革命是工人阶级领导干部的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改革目标是剥削具有权利剥削特征的集团公司,如帝国主义集团公司、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等。一些非权利剥削阶级(如中国资产阶级)和非剥削阶级(如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已经融合到民主革命的能量中去了。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场革命中,民主革命或资产阶级领导干部基本上进一步解决了所有剥削阶级的改革,非剥削阶级(如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融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能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在改革目标和革命力量构成上是不平等的。民主革命属于工人阶级的领导干部。因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上是工人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42。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A: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因素,但不是根源。引起世界动乱的因素包括:民族、宗教、领土和资源因素引起的局部冲突;各种分裂势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霸权主义。其中,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简短回答]
4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升华为新的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武器。
4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经济关系市场化;(2)企业行为自主性;(3)间接宏观调控;(4)经营管理法制化。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总是与一定的基本社会制度相结合的。十四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在所有制结构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宏观调控方面,是基于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宏观调控手段,把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的优势。
45。简述中国和平发展的原因。
这是由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符合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趋势的要求;
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处理对外关系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
④中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际交流合作。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作文问题]
46。
回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实践已经成为检验认知是否有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性质决定的。来检验认知是否真实,也就是检验人的认知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显然,这种检验的标准在认知领域是找不到的,思想和理论也不能作为检验自己的认知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的标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虽然是真理的内容,但只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不能回答知识是否与之相一致的问题。检验认知的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对比的东西,从而确定认知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唯一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就是人的社会实践。
第二,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势,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的桥梁,能够直接转化客观现实。实践作为一种主观活动,一方面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另一方面与客观对象有关。通过实践,思想转化为客观现实;同时,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中。所以,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结果进行比较,最终得出是否有真理的结论。一般来说,如果人们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和目标,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2)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义重大:
第一,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划清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界限,从根本上揭露不可知论的错误观点。
第二,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纠正谬误,为真理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人类的实践不会停止,人类的知识也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助于人们克服僵化思维的教条主义观点,促进人们进一步改变历史上形成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陈腐观点,在实践中解放思想。这将加深人们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贯彻和落实这一思想路线,从而大力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以上为2020年成人高考政治科目参考答案,不具有权威性,仅供考生参考。